【綜合技術學院(法國)】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綜合技術學院(法國)</FONT>】</FONT></STRONG></P> <P><STRONG>EcolePolytechnique(France)</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綜合技術學院係法國大革命後根據國民公會(laConvention)之建議,於一七九四年創設於巴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該校以培育國家軍事與民間高素質之工程師為宗旨,故同時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綜合技術學院於創設之初,即根據啟蒙時代百科全書學派的理念,主張招收最優秀之青年學生,但根據平等與民主的方法錄取,故培育的是一些社會精英,學生一畢業幾乎就成為政府或私人企業的領導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唯因其培育人數有限,故屢遭批評與爭論,稱其獨占社會資源,有欠公平。</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十九世紀,隨著法國科技之起飛而促進了該校在科學思想與技術之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十九世紀初,該校即發展成法國與歐洲著名的科學學院。</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唯該校在發展過程中經常遇到學校定位與使命的衝突問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綜合技術學院究竟應是一所培育工程師的學校,抑或一所醞育高深科學思想的學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校內常因派系的盛衰而使此兩個具極端性問題之爭論有所消長。</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該校創辦之初為百科全書學派占優勢,他們認為科學與技術可以融合,二者並行不悖,但很快卻又被研究科學之純科學學派所控制,例如該校著名的數學家有:考治(Cauchy)、赫米特(Hermite)、喬登(Jordan)、哈達馬(Hardamard)、舒瓦茲(Schwartz)等,曾力圖把該校變為科學院,而學校幾位有名的化學家、機械學家、物理學家則竭力對抗,加上國家工程師們亦加入對抗行列,企圖把該校引向應用方面。</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隨著工業發展與技術分工的細緻化,雙方衝突更為微妙,幾至難解難分之地步。</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對於該校是以培育一般綜合性科技人才為主或以培育一群做尖端科學之人才的爭論,一直未有定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由於該校的教學與考試特別偏向學術,而不注重實驗與繪圖藝術,並以此做為學生能否畢業及進入政府機關任職之條件,此種選才方式與實際需要不符,亦造成有心人士對該校之攻擊並欲加以改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此該校之發展與兩派勢力之消長情形遂分成三個時期:第一期:創校至第二帝國結束(1794~1870),其主要貢獻為促進方法學之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第二期:自一八七○年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870~1939),此階段該校崇尚科學,畢業生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學校亦大大地擴張,但由於該校固守傳統,對於科學與應用的僵化看法無法擺脫,導致該校改革失敗,在科學研究之地位逐漸滑落。</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第三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迄今,面對法國社會的巨大變遷,科學知識的大量增加,該校在科學上雖力圖革新,迎頭趕上,但因長久以來定位問題的矛盾仍然存在,以致有欲振乏力之感,目前已漸失其在社會上的重要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